毕马威最新发布的全球调研指出,多数中国制造商计划增加研发开支以推动增长,有40%则表示会集中使用新的制造技术及拓展市场覆盖。
这份名为《迎接挑战:制造商准备转型》的调研报告访问了386名来自6个行业的企业高管 (其中40名来自中国内地),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包括航空及国防、汽车、综合企业、消费品、工程与工业产品,以及金属业。
调研指出,93%的受访者表示在未来24个月内,他们计划将至少4%的收入用于研发,而过去两年这么表示的受访者为65%。相对地,59%的全球制造商在过去两年将收入逾4%用于研发,而7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未来24个月计划这么做。
毕马威中国市场战略合伙人方大伟(David Frey)指出:“许多中国的制造商正致力于创新和业务扩充,以实现其增长目标。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去鼓励创业和创新,以此刺激经济增长。政府的激励措施将推动中小型企业不断开展创新。这将使得并购这一可令中国的制造商脱颖而出的推动因素显得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除了竞争加剧及价格压力外,48%的受访者指出研发欠缺效率是他们在未来24个月面对的一个主要挑战。毕马威中国合伙人兼工业制造主管岑文光补充说:“在价格和性能与品质创新之间取得平衡,仍然是中国制造业取得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国内制造商过去一直在价格和规模上竞争,随着市场变得成熟,我们看到市场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再纠缠于过去那种价格上的盘算。这种趋势在中国收紧环境法规下进一步加快。”
此外,有58%的中国受访者指出销售增长是他们未来两年的战略重点,其次为开发新产品(53%)及减低成本结构(43%)。
方大伟进一步解释:“中国的制造商还积极到海外寻求增长,这反过来也加快了国内制造业的变化。从最近的活动可见,中国制造商的海外并购策略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样着重在短期内征服海外新市场,而是更看重取得新技术、知识,以及可与自身现有业务融合的商业流程,以在中长期提升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在供应链方面,60%的中国受访者指出降低成本和营运资本是战略重点。在为供应链的主要挑战评分时,他们最常提到的是缺乏有竞争力的成本结构(45%),其次是担忧供应商的表现(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方面),以及确保供应商有足够的能力满足需求和支持新产品的推出。
调研显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4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会把逾20%于供应链的投资用作改善他们的采购系统。
“中国的制造商正在寻找新的商机去推动业务增长和加强竞争力。鉴于中国市场改变的规模和步伐,我们预期中国市场会不断出现新的创新,进而令制造商摆脱‘模仿’的阶段而成为‘创造者’。”岑文光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