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聚焦汇改一周年 人民币贬值压力放缓

发布时间:2016-08-15 09:51:16    作者:梁罗荣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梁罗荣

8月14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1美元兑6.6255元,较13日调升0.4%,是6月23日以来最大调升幅度,释放了人民币贬值压力开始逐步放缓的信号。

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一次性下调1136点,人民币贬值1.9%,引发人民币汇率20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汇率改革的序幕也随之揭开。

市场开始平稳应对人民币波动

在出口型导向的经济模式下,货币贬值可以提振出口、在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储备货币篮子前缩小即期汇率与中间价之差,然而市场却做了最坏的反应。从汇率改革的首月至2016年1月,资本大量外流引起了人们对新兴市场货币危机的担忧。

历经近半年时间的市场动荡,经济增长企稳等因素致使市场的紧张情绪有所缓解,市场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德意志银行外汇策略师许丕励(Perry Kojodjojo)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显示,汇改以来在央行的有效调控下,市场已开始平稳应对人民币波动。未来几月,人民币兑美元及CFETS篮子货币仍存贬值压力,但不会出现大幅快速贬值。报告称,过去一年里的人民币市场像是经历了一场“过山车”,从汇改之初的紧张和对未知的恐慌,到逐渐平复开始接受“新常态”。相比于去年的8月和12月,在过去几月境内外市场对人民币波动的反应已明显恢复平稳。

报告同时也表示,尽管近期平复功效显著,由于国内持汇需求持续走高,对贬值压力仍应保持高度关注。自2015年8月起,中国外币贷款偿还规模达到4500亿美元左右,预期未来几月仍将保持该水平。同时,国内企业积极对冲外汇风险,由外币贷款支持的海外收购案数量上升表明国内偿还外债及对冲活动持续活跃。除此之外,资本流出的其他渠道也浮出水面:国内投资者对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组合渠道投资海外的兴趣浓厚。沪港通南向投资的火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的不断攀升印证了这一判断。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近日表示,汇改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中间价形成市场化程度提高、中间价基准地位进一步增强、境内境外汇率差价趋于收敛、央行市场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外汇市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资本账户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宏观审慎管理做了新的尝试、资本流出得到一定缓解。

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国近几个月外汇储备趋于稳定,是汇率基本接近均衡的表征。日前,中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的基本面支持汇率的基本稳定。

德银预测,未来几月人民币对美元及CFETS篮子货币仍存贬值压力,但释放贬值压力的速度将会放缓。

管涛表示,为支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抛售外汇储备造成的央行外汇占款减少,无疑会对货币政策独立性造成一定干扰。同时,在产能过剩、通货紧缩趋势下,货币政策有效性本身也会因为陷入“流动性陷阱”而受到制约。另外,独立的货币政策需要有锚,过去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扮演了货币锚的角色,起到了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现在放弃这个目标,而没有建立起新的市场可信的替代锚,独立的货币政策就难以充分享受汇率浮动带来的好处。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民币贬值预期、中国央行打击空头而来的监管风险、英国脱欧影响、美联储加息预期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推动美元走强,不过目前离岸人民币与远期点都显示贬值预期有限,未来通过债转股、去“僵尸企业”等方式来降低企业的杠杆存量等,短期内人民币贬值压力趋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