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此前不久,保监会印发《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保险资金通过投资计划形式参与PPP项目的要求,取消了部分比例限制等,为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进一步松绑,也意味着将涌现出更多的合作机遇。
在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任务的经济运行背景下,PPP项目风生水起,引得各路资金涌入,保险资金正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所谓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达成的一种合同性规定,在合同中双方本着最优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各自拥有的技能、资产和财务资源,共同分担风险,分享收益,以期为公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9月20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之新金融“保险资金参与PPP的机遇和挑战”闭门研讨会上,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国力、河南省洛阳市财政局副局长熊文博、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威、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马翔、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信托业务部副总经理、PPP业务负责人类凡、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志晓各抒己见,分享了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整体而言,保险资金具有投资期限长、资金量大、供应稳定等特点,而PPP项目具有建设运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收益相对稳定等特点,二者特征相互吻合。
其中,PPP模式涉及保险资金的业务,主要体现在投保业务和融资业务。不过,由于保险资金宣传力和影响力缺乏,投融资方式滞后,以及操作办理手续、条件要求、机制模式复杂等因素影响,使得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
基础设施类项目主力投资者
自2006年保险资金开始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据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威介绍,“保险资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类项目的主力投资者之一,实现了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全覆盖,未来保险资金亟需加强基础设施类项目投资的广度与深度,满足保险资金的长期配置需求。”
他进一步说道,“保险资金与PPP项目存在天然契合点,如果在风险控制、交易结构设计、收益分配等方面做好平衡,保险资金将是PPP项目长期稳定的黄金资本和绿色资金源。 ”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典型案例包括国寿苏州城市发展基金、广东(人保)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基金、中再-北京地铁十六号线股权投资计划等。
具体而言,国寿苏州城市发展基金用于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文化旅游、公租房廉租房项目等,国寿认购60亿元优先级份额, 社会资金认购10亿元中间级份额,苏州国发创投认购30亿元劣后级份额 ,苏州城投到期按固定价格收购及商业银行提供差额补足;广东(人保)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基金用于粤东西北产业园区、中心城区及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人保认购60亿元优先级份额,建行认购20亿元中间级份额,粤财控股和中银粤财分别认购40亿元、1亿元劣后级份额,粤财控股兜底回购及建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而中再-北京地铁十六号线股权投资计划则是用于北京地铁十六号线工程投资建设,中再作为股权投资人,一期出资70亿元专项用于十六号线公司股权增资。这是保险行业第一单投向城市轨道交通的PPP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不久,保监会印发《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取消了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国家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行业范围,明确了通过投资计划形式参与PPP项目的要求,取消了债权和股权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比例和自筹资金比例限制等,为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进一步松绑,也意味着将涌现出更多的合作机遇。
注意弥补劣势、防范风险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保险资金正在与PPP项目“亲密”接触。阳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总监马翔表示,“保险资金的参与路径一是作为贷款方提供融资,二是作为股东方参与管理,三是作为服务方提供保障。”
不过,虽然路径已经齐备,但是劣势和风险不容忽视。例如,在存在的问题上,河南省洛阳市财政局副局长熊文博指出,“保险业参与度、宣传等对项目影响力不够,政府、社会资本主动接受程度有限;保险资金投融资方式滞后,从现有业务操作程序来看,管理方式多采用委托、受托、托管方式进行保险资金投资,在时间上和时效上延缓了与社会资本PPP项目的合作时机等。”
存在的风险上,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志晓认为,保险资金必须警惕以各种形式包装的“赝品”PPP项目。此外,还应该注意PPP项目参与主体是否合格,项目的适用领域、运作方式、合作期限是否合规,项目实施程序是否合规,以及法规变更、政府信用、市场收益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马翔建议,“在项目选择上,经营类项目优先、影响重大项目优先,层级高、财政实力强的政府优先;在合作方选择上,央企、国企优先;地方平台企业优先;上市公司优先。”
整体而言,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国力表示,“保险资金以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投融资是落实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方式 ,可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经济总体竞争能力;优化社会管理方式,满足社会长远发展需求;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升公共事业运营效率;推动消费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