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林
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重组的呈现井喷之势,不仅是在规模上远远超过了2015年,在领域上也更加的多元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该如何应对跨境并购所带来的机遇、风险和挑战?并购之后所面临的资本风险和重组风险又该如何化解?近期,2016中国并购合作联盟并购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各抒己见。
中国企业并购将迎来黄金十年
近日,受一些国家政治形势变动影响,“中国企业停下收购步伐”“中企海外并购将放缓”之声此起彼伏。但论坛上,多位专家判断,未来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以及围绕鼓励创业、创新领域的并购金融市场将涌现大量的并购机会,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将迎来黄金十年。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的7020家境外企业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9619.3亿元人民币。美国金融数据公司迪罗基(Dealogic)公布数据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跨境并购总额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68%。这意味着,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跨境并购最大收购国,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正在深刻影响全球产业格局。
中国海外并购量(10亿美元)
民生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杨毓表示,从长远看,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客观上都需要形成与海外并购的良性互动,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海外并购前景依然光明。但企业发展客观上需要跨境并购,并购依然是企业重要战略方向。
“这一点,企业要有一个基本判断。”杨毓说:“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几次大的并购潮也是经济处在相对低迷需要重整的关键口出现的。中国跟世界经济高度融合,现在整体经济也在低迷期,这时候是一个比较好的(跨境并购)时机。”
当前,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认为,“供给侧改革给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在此背景下,企业重大资产并购重组交易活跃,传统产业兼并整合、产业升级的诉求明显,新兴产业内部也存在大规模整合的需求。这些都将形成未来并购市场良性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海外并购需“练好内功”
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直指要害,他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也许不缺钱,但是缺经验,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时候,企业更要正视这一点并努力改进。胡祖六坦言:“大部分企业第一次到海外并购,项目经验是非常缺乏的。所谓项目经验包括企业去搜索目标、设计交易结构、交易条款、估值、净值调查、谈判、审批流程等等一系列流程方面,中国企业总体来说经验是非常缺乏的。”企业练好这些内功的基础是人才储备。对此,胡祖六说:“必要的人才储备,并购本身至少从对资本市场基本的操作经验、对净值调查能力,更重要的是并购之后怎么去整合,就需要国际化的人才管理团队,你是不是有,买回来怎么办。”
北京加华伟业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向前认为,应该从跨境并购和产业深化的高度,从产业整合的高度进行并购投资。他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消费服务领域内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核心产业布局,从产融深化的维度出发,通过并购投资,实现核心行业从自由分散式竞争到垄断获利的转变,获得长期资本长期稳定得高收益。从资产权益投资而言,传统的投资行业,钢铁、煤炭、航运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是长期的;而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TMT、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估值很高。因此,要增加长期资本配置,选择能够穿越周期的资产,选择有投资落点和需求的,这才是权益性投资。
在中投公司原副董事长高西庆看来,国际环境固然直接影响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但跟外因相比,内部机制的调整显得更为急迫和重要。高西庆介绍:“除了在经验上、文化上、人才上、机制上有所调整之外,呼吁我们整个机制要朝着能够真的让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才会真的有前途。”
2016年前五大海外并购交易
并购风险不容小觑
世界银行全球金融与市场局前首席金融专家王君表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一定要重视合规。这是因为,“违规风险带来的损失如果忽略的话,有可能满盘皆输,甚至还造成大量的名誉风险和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同时,并购不是交易完成、合同签了就终止了,并购以后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有可能更难的在后面。而在后期就有大量的违规风险。
中企进行海外并购还要注意控制节奏。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就指出,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企业海外收购要全面了解、准确判断投资目的国政治、法律、经济状况,以避免大规模投资后形势逆转带来严重损失。霍建国建议政府部门加强两方面工作:一是对企业继续提供必要的便利化服务和政策支持,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信息引导;另一方面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特别要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关注和跟踪。
苏黎世(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特殊金融险部总监毛亮则从保险的角度,对跨境并购风险提出了解决方案。毛亮表示,可以通过保险进行转移的风险有几大方面,首先是政治性风险,涉及国有化、贸易应收帐款不能够收回的风险等等。其次是法律责任风险。此外,还有人员安全风险。
还有一些投资风险、市场变化的风险、经营性风险、汇率波动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材料价格风险,不能通过保险来转嫁,但是可以通过合同约定、对冲工具,外汇的对冲等途径去规避这些风险。
(数据来源:博然思维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