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人才缺口较大 保险精算须关注金融科技风险

发布时间:2017-10-16 14:13:50    作者:石文平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石文平

运用精算核心技术加强风险甄别,实现财务投资目标和经营目标是保险业稳健运营的基础。在发达市场,精算与会计、法律、金融行业一样普遍和盛行;精算师与会计师、律师等职业一样司空见惯。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精算随着数理统计及金融相关科学等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数字化和科技金融时代,精算业将面临新的技术洗礼,精算师们也将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

缺口较大 精算师数量仅千人

目前,能胜任精算工作、从事保险精算职业的人即精算师较少,精算工作难度很大,一般人难以搞懂。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精算师和准精算师已经超过千人,缺口依然较大;精算师的薪酬待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法人机构或总部高于省级分支机构。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许可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保险精算师由考试制度变为水平测试制度,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15个城市设立了测试中心,并在加拿大设立了海外测试地点。

国际上,精算师和精算行业组织随着精算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775年,伦敦公平人寿最先推行精算师制度,自此精算师开始出现在英国的寿险和养老金业务中。1848年,世界上第一个精算师协会英格兰精算师协会在伦敦成立。1895年,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5个国家发起首届国际精算师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并成立了国际精算师协会。后来许多国家纷纷推行精算师制度,成立本土精算师协会。1988年,我国南开大学在北美精算师协会的支持下开办精算专业教育,此后国内40多所大学开办了精算专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精算人次,同时外资保险公司也为国内保险市场带来了一批国外资格的精算师。2007年,我国保险精算师协会成立,通过考试认证了一批中国精算师和中国准精算师。

保险精算学的两大门类

保险精算学是运用数学、统计学和保险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保险经营中的计算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以保证保险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一门学科。它解决风险发生概率的测定、保险条款的设计、费率的厘定、准备金的计提、再保险安排、盈余分配、险种创新、投资等,涉及保险的众多方面。

保险精算学又包括寿险精算和非寿险精算。非寿险产品和经营与寿险有着完全不同的本质,因此非寿险精算也完全不同于寿险精算。从精算过程来看,寿险精算和非寿险精算有以下不同:一是风险和经营性质不同。寿险精算考虑单一死亡风险,其计算依据是生命表。寿险的保险金额由双方约定,是定额保险,赔偿金额比较均衡,所以寿险风险的测定和保险经营相对稳定。在非寿险领域中,保险标的差异性较大,因属补偿性保险,保险金额相差悬殊,赔偿方式各不相同。同时,事故发生的实际损失金额受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损失金额所影响。因此,影响非寿险最终赔付金额的因素非常多,而且不容易预测,还有巨灾的影响等。所以非寿险公司在保险经营上必须保持较多的现金,并积极采用再保险方式分散风险。这一切都使非寿险公司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也导致非寿险精算比较困难。二是费率厘定方法不同。寿险保费率厘定较为简单,以预定死亡率、预定利率和预定费用率为基础计算,且主要是依据现金价值方法进行。非寿险中没有统一的生命表,费率以过去长期的保险损失统计资料为依据。如果没有过去的资料就更困难。同时,由于构成非寿险保险损失的因素十分复杂,未来的风险损失因素不一定能够用过去的损失资料来揭示,所以实际和预期赔付差异的波动较大。非寿险费率往往根据当年损失率来修正来年费率,经常需要变动。三是巨额损失可能性不同。在寿险中,通常不可能出现大量被保险人同时发生保险给付的情况。即使战争和地震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但一般为定额保险,金额可控。而在非寿险领域,许多被保险人同时发生保险事故的现象比较多,如美国9.11事件损失、奥尔良飓风损失。四是保险期限和合同数量不同。寿险的保险期限较长,甚至几十年乃至终身。寿险合同数量较多,都是同质风险,比较符合大数定律的条件,所以保费收入、保险给付比较稳定。而非寿险多属短期业务,通常在1年或者1年之内。非寿险合同数量较少,风险之间差别很大,与大数定律的条件相差甚远,精算研究困难很大。

关注金融科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保险精算师要走出“象牙塔”。精算工作是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看家本领。一名合格的精算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建模和数学分析等风险计量技术,还要了解宏观经济环境、内部流程和经营目标等管理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严密的推导、数学公式的深奥、假设的完备等研究的“象牙塔”里,还应当走出来,深入调研,加强对风险性质等情况的研判,让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让精算模型更近似反映现实,精算才能称之为精,才能为保险公司提供更有价值的管理服务。

保险精算应关注金融科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有专家预测,人类即将进入数字时代,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将带来精算技术的革命。近期,日本某保险公司引入人工智能系统,并计划裁减保险理赔评估部门近30%的员工;国内某保险平台研制的定损智能机器正取代车险定损,理赔的速度和数据维度更加丰富。有的产险公司引入了车险UBI技术,通过数据的搜集、分析,为保险公司提供产品定价。在寿险领域,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增加数据的颗粒度和来源;医疗健康技术的提升,将延长人类的寿命;新的数据存储、挖掘和分析技术将改变传统的精算流程,缩短风险测评的时长,优化保单定价。同时,区块链技术将改变保单设计、销售、理赔和保险资金运用及公司的内控全链条的传统。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为包括保险在内的精算带来了广阔的提升空间和机会,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譬如在有效地保护消费者数据和隐私将是一项难题。

从信息学的角度看,精算工作应注重过程的精算,而不是结果的精算,精算结果或报告应通过可视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能为保险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所理解。可以说如何化繁为简也是保险精算师应掌握的一门绝活。如在寿险精算发展历程中,专家们就智慧地通过编制生命表将结构复杂的生存函数在整数年龄点的值表示出来,通过运用Gompertz等假设求得近似表达式,应用于理论分析和实践,为现代保险精算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作者单位:江西保监局)

相关链接

精算生于保险,已扩展到众多领域

历史地看,精算起源于保险,保险精算又源自寿险精算。17世纪后半叶,世界上有两位保险精算学创始人研究人寿保险计算原理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位是荷兰的政治学家维德,倡导了一种终身年金现值的计算方法,为国家的年金公债发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位是发现哈雷彗星的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它在1693年利用德国某城市的死亡记录,统计出按照不同年龄和性别分类的死亡率和生存率,编制出历史上的第一部完整的生命表。该生命表揭示了死亡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为寿险精算的诞生奠定了科学基础。1755年,英国数学家詹姆斯·道得森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编制更为精算的生命表的计算思想,揭示了保险费与投保人的年龄和预期寿命的关系,并且创造了"均衡保费法"理论,进而萌芽了寿险设立准备金的思想。1762年,伦敦公平人寿保险公司采纳了这些思路和做法。经过250多年的发展,寿险精算学已经成熟和完备。19世纪中后期,精算逐渐向非寿险、健康保险、社会保障等领域扩展。20世纪中后期,精算延伸到银行、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等领域。而今精算则应用于公共事业、交通运输、电信、能源、环境、自然资源、政府和教育等众多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精算得到国家重视,强调直接与国际接轨,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直接使用国际上最权威的原版教学资料,积极吸收国际最新成果,并主动扩大与国外学者的交流。我国保险精算已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同时,精算师和精算行业组织也随着精算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775年,伦敦公平人寿最先推行精算师制度,自此精算师开始出现在英国的寿险和养老金业务中。1848年,世界上第一个精算师协会英格兰精算师协会在伦敦成立。1895年,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5个国家发起首届国际精算师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并成立了国际精算师协会。后来许多国家纷纷推行精算师制度,成立本土精算师协会。1988年,我国南开大学在北美精算师协会的支持下开办精算专业教育,此后国内40多所大学开办了精算专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精算人次,同时外资保险公司也为国内保险市场带来了一批国外资格的精算师。2007年,我国保险精算师协会成立,通过考试认证了一批中国精算师和中国准精算师。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许可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保险精算师由考试制度变为水平测试制度,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15个城市设立了测试中心,并在加拿大设立了海外测试地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精算师和准精算师已经超过千人,缺口依然较大;精算师的薪酬待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法人机构或总部高于省级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