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打造现代化大国金融体系

发布时间:2018-10-08 12:48:02    作者:和平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和平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40年来中国金融业无论在规模、结构、业态,还是功能、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面客观地分析和了解中国金融的现状,是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基本前提。目前,中国金融的基础已经具备了现代金融体系的特征,也开始具备了大国金融的某些元素。

近日,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金融学科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二届年会(2018)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话金融业未来发展,认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高度市场化、高科技、开放的现代金融体系。专家指出,中国金融业开始具有大国金融的一些特征,在朝着建设大国金融的目标迈进时要“低调,坚定,务实”。

从单一到多元 科技加速金融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居民居民储蓄存款来看,1978年我国居民储蓄只有210亿元,现在已经超过68万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从金融市场来看,1990年之前,中国金融业态是非常单一的,基本上商业银行成了唯一的金融业态,1990年两个交易所建立之后,开启了金融脱媒的现象,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金融开始趋向于二元时代,证券化的比重迅速提升。

2010年之后,科技对金融业广泛渗透,金融业态呈现多元化趋势。科技对金融基因的改变使得金融的脱媒速度加快,科技变得更具有影响力、更具有颠覆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指出,未来科技会以更快的速度加快整个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金融业态的变化意味着金融功能发生变化,金融风险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意味着整个金融的服务效益会发生变化。科技对金融的渗透之后形成第三金融的业态,如果银行和资本银行是第一业态,科技是第二业态,金融科技是第三业态,第三业态金融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信息披露和市场的透明度。

金融监管进入“双柱”时代

中国资产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重要变化,我国金融业监管模式经历了从大一统到分业监管,再到双柱动能监管的过程。

大一统的金融监管主要是从1983年到1992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全方位的监管。人民银行还成立了证券办公室。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分业监管开始启动。到2003年中国银监会的成立,分业监管日趋完善。这期间的一行三会,走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吴晓求认为,这种模式和当时的中国金融结构和中国金融风险结构是相匹配的,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3月至今是第三个阶段,原中国银监会和原中国保监会合并,与证监会形成双柱动能监管。吴晓求指出,目前监管双支柱的雏形已经形成,它主要是基于风险结构变化的一种选择,最重要的中国金融风险已经从过去的机构风险或者制度风险过渡到信息披露和透明度风险时代,或者说透明度风险和资本风险并存时代,过渡到机构风险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所以双支柱监管是比较恰当的方式。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未来开放空间巨大

大国金融的基本元素之一是金融市场的开放,也是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吴晓求指出,中国金融将会越来越开放,未来得战略目标是要成立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

一是要建立开放、透明具有成长性预期的资本市场。二是市场创新能力与金融服务提供商,中国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比较弱,金融创新一定意义上受到了压力,在40年的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推动了中国金融创新。三是我们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发达货币市场和安全、便捷的支付体系。四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现阶段人民币很难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货币,但是要有成为国际货币的意愿,包括资本市场成立国际金融中心。目前我国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要坚持向这个目标前进。

吴晓求表示,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体现在国际资本流动,除了FDI和对外投资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资本市场资金的流进流出,最重要的是流进。资本对外开放主要分为四个渠道:QFII、RQFII、沪港通和深港通。这4个市场在资本市场大概占到2.5%左右。从中国金融的角度来看2.5%是非常低的,国际上伦敦市场占比为60%,东京市场占比为44%,纽约市场占比为25%,因此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陆磊指出,我国金融业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改革来自于1993年,金融业在开放中学习、比较、反复,对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起到了塑造作用,开放并不是大家想像的银行业对外开放,证券、保险对外开放,更多的是发展理念、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上的引进和模仿,并进而不断结合本土化来进行比较和定性。

化解金融风险 建立法制化透明的交易市场

陆磊在演讲时重点分析了风险问题。他说,渐进的改革创新和果断的风险化解几乎贯穿过去几十年。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举措,包括金融改革,具有问题导向和风险化解的初衷。

在目前情况下,金融风险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传统金融意义上的风险,就是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流动性风险会掩盖信用风险,也就是说违约已经不怕了,只要有足够的流动性,就能接着往下走。第二类是创新性风险:影子银行或互联网金融。第三类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金融,来自于互联网的风险,这是值得下一步认真思考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发言时指出,金融危机过去十年,全球依然还有很多债务问题。截至2018年4月,全球债务水平高达320万亿美元。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全球债务,无一例外都在上升。在谈到去杠杆问题时,李杨指出,“一刀切、猛刹车都不行,要慢慢动”。他说,即便整个去杠杆的过程可控,但由于体量庞大、结构复杂,牵扯面广,现实中也很难保证不产生系统性蔓延,所以去杠杆需要综合审慎考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国刚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第一是法律,所有的事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这叫法制,不管监管部门还是市场参与者,还是社会评价都按照法制概念,而不是按照权力大小。第二是信息的透明,没有透明化就没有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在这两个的基础上才有了市场的核心问题交易,任何市场的核心都是交易,交易的核心当然是价格,但是如果没有前面两个前提交易必定是扭曲的。


打造现代化大国金融体系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8-10-08

□记者 和平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40年来中国金融业无论在规模、结构、业态,还是功能、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面客观地分析和了解中国金融的现状,是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基本前提。目前,中国金融的基础已经具备了现代金融体系的特征,也开始具备了大国金融的某些元素。

近日,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金融学科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二届年会(2018)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话金融业未来发展,认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高度市场化、高科技、开放的现代金融体系。专家指出,中国金融业开始具有大国金融的一些特征,在朝着建设大国金融的目标迈进时要“低调,坚定,务实”。

从单一到多元 科技加速金融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居民居民储蓄存款来看,1978年我国居民储蓄只有210亿元,现在已经超过68万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从金融市场来看,1990年之前,中国金融业态是非常单一的,基本上商业银行成了唯一的金融业态,1990年两个交易所建立之后,开启了金融脱媒的现象,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金融开始趋向于二元时代,证券化的比重迅速提升。

2010年之后,科技对金融业广泛渗透,金融业态呈现多元化趋势。科技对金融基因的改变使得金融的脱媒速度加快,科技变得更具有影响力、更具有颠覆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指出,未来科技会以更快的速度加快整个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金融业态的变化意味着金融功能发生变化,金融风险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意味着整个金融的服务效益会发生变化。科技对金融的渗透之后形成第三金融的业态,如果银行和资本银行是第一业态,科技是第二业态,金融科技是第三业态,第三业态金融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信息披露和市场的透明度。

金融监管进入“双柱”时代

中国资产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重要变化,我国金融业监管模式经历了从大一统到分业监管,再到双柱动能监管的过程。

大一统的金融监管主要是从1983年到1992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全方位的监管。人民银行还成立了证券办公室。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分业监管开始启动。到2003年中国银监会的成立,分业监管日趋完善。这期间的一行三会,走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吴晓求认为,这种模式和当时的中国金融结构和中国金融风险结构是相匹配的,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3月至今是第三个阶段,原中国银监会和原中国保监会合并,与证监会形成双柱动能监管。吴晓求指出,目前监管双支柱的雏形已经形成,它主要是基于风险结构变化的一种选择,最重要的中国金融风险已经从过去的机构风险或者制度风险过渡到信息披露和透明度风险时代,或者说透明度风险和资本风险并存时代,过渡到机构风险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所以双支柱监管是比较恰当的方式。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未来开放空间巨大

大国金融的基本元素之一是金融市场的开放,也是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吴晓求指出,中国金融将会越来越开放,未来得战略目标是要成立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

一是要建立开放、透明具有成长性预期的资本市场。二是市场创新能力与金融服务提供商,中国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比较弱,金融创新一定意义上受到了压力,在40年的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推动了中国金融创新。三是我们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发达货币市场和安全、便捷的支付体系。四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现阶段人民币很难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货币,但是要有成为国际货币的意愿,包括资本市场成立国际金融中心。目前我国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要坚持向这个目标前进。

吴晓求表示,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体现在国际资本流动,除了FDI和对外投资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资本市场资金的流进流出,最重要的是流进。资本对外开放主要分为四个渠道:QFII、RQFII、沪港通和深港通。这4个市场在资本市场大概占到2.5%左右。从中国金融的角度来看2.5%是非常低的,国际上伦敦市场占比为60%,东京市场占比为44%,纽约市场占比为25%,因此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陆磊指出,我国金融业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改革来自于1993年,金融业在开放中学习、比较、反复,对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起到了塑造作用,开放并不是大家想像的银行业对外开放,证券、保险对外开放,更多的是发展理念、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上的引进和模仿,并进而不断结合本土化来进行比较和定性。

化解金融风险 建立法制化透明的交易市场

陆磊在演讲时重点分析了风险问题。他说,渐进的改革创新和果断的风险化解几乎贯穿过去几十年。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举措,包括金融改革,具有问题导向和风险化解的初衷。

在目前情况下,金融风险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传统金融意义上的风险,就是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流动性风险会掩盖信用风险,也就是说违约已经不怕了,只要有足够的流动性,就能接着往下走。第二类是创新性风险:影子银行或互联网金融。第三类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金融,来自于互联网的风险,这是值得下一步认真思考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发言时指出,金融危机过去十年,全球依然还有很多债务问题。截至2018年4月,全球债务水平高达320万亿美元。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全球债务,无一例外都在上升。在谈到去杠杆问题时,李杨指出,“一刀切、猛刹车都不行,要慢慢动”。他说,即便整个去杠杆的过程可控,但由于体量庞大、结构复杂,牵扯面广,现实中也很难保证不产生系统性蔓延,所以去杠杆需要综合审慎考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国刚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第一是法律,所有的事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这叫法制,不管监管部门还是市场参与者,还是社会评价都按照法制概念,而不是按照权力大小。第二是信息的透明,没有透明化就没有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在这两个的基础上才有了市场的核心问题交易,任何市场的核心都是交易,交易的核心当然是价格,但是如果没有前面两个前提交易必定是扭曲的。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