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纪念日。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当天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70年的成长史,是新中国金融事业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发展史。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设计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推动中国金融业走出了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改革之路,推动中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
□记者 和平
货币政策工具的掌控者
中国人民银行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掌控者,因此,央行的一颦一笑,总是会引发市场的各种猜想。央行每一次货币政策、防风险举措、汇率政策等多方面表述的重要调整,也是市场窥测下一步央行举措的重要风向标。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由于对经济具有极大冲击力,因而中央银行使用时一般比较慎重。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借以回笼货币或投放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买卖对象一般为政府债券、国债、外汇。中央银行可以经常地、连续地买卖有价证券。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可以灵活地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和可逆转性,可以迅速的执行,是中央银行日常性调节较为理想的工具。当市场银根偏松时,中央银行则提高再贴现率,由于再贴现率提高,贴现成本增加,贴现金额减少;同时市场利率会相应的升高,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再贴现政策具有影响货币供给量、调整信贷结构、政策告示和防止金融恐慌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最主要的就是再贴现规模不能完全被中央银行所控制。
砥砺前行的70年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过了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之路,为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里,老一辈央行人在条件简陋、困难重重的环境中,推动解放区财经工作由分散到集中统一,理顺了财经管理体制,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金融保障。人民币作为金融发展史的载体,承载了一代代红色印记,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人民币的流通和币值的稳定是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动力。
在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人民银行身兼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吸收、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终结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银行,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统一了人民币发行,逐步收兑了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全部清楚并限期兑换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很快使人民币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为适应经济、金融改革的新要求,中国人民银行锐意进取,推动组织机构和体系改革,剥离商业银行属性,逐步确立和承担了现代中央银行职责: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积极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外汇管理体制、利率和汇率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金融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并具体规定了人民银行的10项职责。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的资金调节,以保持货币稳定;同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人民银行分支行的业务实行垂直领导;设立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作为协调决策机构;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制度,初步确定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国内金融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中国人民银行知难而上,勇于担当,积极推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速实现金融业的市场化转轨;逐步探索、完善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初步确立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推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政策性银行改革;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和国际化进程,推动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显著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形成金融业全面开放新格局。
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加强政策协调,更加注重引导预期,促进经济金融稳定运行。
中国人民银行11月23日起陆续发行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币和纪念钞一套。这一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有一枚金质纪念币,面额为80元;有两枚银质纪念币,面额分别为300元和5元;有一张纪念钞,面额为50元。
12月1日,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纪念日。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当天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70年的成长史,是新中国金融事业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发展史。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设计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推动中国金融业走出了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改革之路,推动中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
□记者 和平
货币政策工具的掌控者
中国人民银行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掌控者,因此,央行的一颦一笑,总是会引发市场的各种猜想。央行每一次货币政策、防风险举措、汇率政策等多方面表述的重要调整,也是市场窥测下一步央行举措的重要风向标。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由于对经济具有极大冲击力,因而中央银行使用时一般比较慎重。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借以回笼货币或投放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买卖对象一般为政府债券、国债、外汇。中央银行可以经常地、连续地买卖有价证券。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可以灵活地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和可逆转性,可以迅速的执行,是中央银行日常性调节较为理想的工具。当市场银根偏松时,中央银行则提高再贴现率,由于再贴现率提高,贴现成本增加,贴现金额减少;同时市场利率会相应的升高,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再贴现政策具有影响货币供给量、调整信贷结构、政策告示和防止金融恐慌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最主要的就是再贴现规模不能完全被中央银行所控制。
砥砺前行的70年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市迁入北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把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系列,接受财政经济委员会指导,与财政部保持密切联系,赋予其国家银行职能,承担发行国家货币、经理国家金库、管理国家金融、稳定金融市场、支持经济恢复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过了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之路,为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里,老一辈央行人在条件简陋、困难重重的环境中,推动解放区财经工作由分散到集中统一,理顺了财经管理体制,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金融保障。人民币作为金融发展史的载体,承载了一代代红色印记,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人民币的流通和币值的稳定是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动力。
在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人民银行身兼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吸收、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终结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银行,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统一了人民币发行,逐步收兑了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全部清楚并限期兑换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很快使人民币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为适应经济、金融改革的新要求,中国人民银行锐意进取,推动组织机构和体系改革,剥离商业银行属性,逐步确立和承担了现代中央银行职责: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积极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外汇管理体制、利率和汇率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金融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并具体规定了人民银行的10项职责。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的资金调节,以保持货币稳定;同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人民银行分支行的业务实行垂直领导;设立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作为协调决策机构;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制度,初步确定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
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国内金融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中国人民银行知难而上,勇于担当,积极推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速实现金融业的市场化转轨;逐步探索、完善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初步确立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推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政策性银行改革;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和国际化进程,推动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显著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形成金融业全面开放新格局。
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加强政策协调,更加注重引导预期,促进经济金融稳定运行。
中国人民银行11月23日起陆续发行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币和纪念钞一套。这一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有一枚金质纪念币,面额为80元;有两枚银质纪念币,面额分别为300元和5元;有一张纪念钞,面额为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