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资管业如何走出转型发展阵痛期?

发布时间:2019-09-23 08:57:24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冯娜娜 和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财富大量增加,我国资管行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过去十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也迎来高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接近86.5万亿元。

目前,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既有通过机构主体开展的,也有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开展的。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商业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子公司、期货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等机构在内的大资产管理行业格局。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在资管新规发布前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组织行业头部机构和资深专家对资管行业进行持续的全局观察和深入研究,近日发布了《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市场格局与业务模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全方位梳理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一年多以来给资管行业带来的影响,以及资管行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推进资管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

资管业面临机遇和挑战

资管行业发展十多年来,在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满足社会公众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和金融产品,也为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的调整,为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此外,资管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但是,资产管理行业繁荣发展,在丰富金融产品、满足居民财富保值增值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风险和间题。

50人论坛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指出,我国资管行业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积聚了一定风险。对不同机构发行的相类似的资产管理产品,始终缺乏统一监管规则和监管办法。不规范、不合理的所谓通道业务普遍存在,一些多层嵌套的金融产品结构过于复杂,风险不易识别和把控。有的产品发行机构表内、表外的业务厘分不够明确,产品的发行者、投资者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界定也不够清晰,刚性兑付的现象一直没有真正地打破等等。

面对这些情况,为促进和支持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又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自2017年以来,央行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制定资产管理业务统一监管的办法。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出台,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回归本源、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报告》认为,在全面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大趋势下,资产管理机构都在积极推动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回归本源,更好地发挥资产管理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然而对于整个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未来行业发展的格局以及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如何差异化竞争合作发展等问题都还不够清晰。

50人论坛学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指出,《资管新规》使得我们重新认识、重新布局、重新面对资管市场。目前一些问题已经得到明显解决,但依然有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重塑银行理财体系任重道远

今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余额近8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2万亿元,纵向看,从2012年到2017年间,银行理财规模占比基本稳定在25%左右,始终处于资管行业的领先地位。我国银行系资管是资管行业主要的基金来源机构,资管体系中处于上游,与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其他资管机构相比,在客户渠道与品牌方面优势明显。

2018年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系列监管政策出台,拉开了国内资管业务统一发展的大幕,资产管理行业正式跨入以正本清源、防范风险、转型发展为主的新时代。由于传统的运行模式与未来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再从以往利差模式转变为管理费模式的过程当中,银行理财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工银理财董事长顾建纲表示,当前银行理财业面临转型困难和挑战,如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水平和认识存在偏差、净值型产品、长期限产品的发行量占比仍然有限、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仍面临挑战和不确定性、合规销售水平亟待提升等。

展望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前景,顾建纲认为,银行理财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未来将呈现银行系资管在资管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监管套利逐步消除、客户机构化、营销网络化、产品净值化、投资多元化、分工专业化、业务国际化、金融科技化、机构公司化等特征。

从银行理财自身来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比较优势主要有客户获取、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劣势主要为投资者教育、投研体系、存量非标资产的处置压力较大。

在顾建纲看来,重塑理财产品体系任重道远,商业银行要让理财产品满足投资者的全方位需要,继续构建涵盖主动、被动、权益、固收、商品另类、大类资产管理、现金管理等在内的全覆盖产品体系。尽管在一年多的过渡期内净值型产品、长期限产品的发行量明显增长,但占比仍然有限,市场接受尚需时间。

细分资管子行业的发展研判

除银行理财外,对于保险资管、基金行业、券商资管、信托机构的发展又该如何看待?

《报告》认为,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比较优势主要有服务实体经济经验、风控水平和投资稳健度、在养老资产管理领域的参与程度。劣势主要有销售端无法向个人投资者销售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以及投资端投资范围有待扩充。

基金行业的比较优势是整体较为规范、受《资管新规》影响较少、待整改产品规模也较小等。不足是投资运作短期化、缺少长期核心价值;对渠道端的依赖程度高。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优势主要有在权益投资上具备相对优势;有平台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劣势主要是:总体体量小;主动管理能力不足、资产配置能力相对较弱;产品线不完善、难以满足不同资产结构、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人才激励有待完善,整体薪资水平并不具备竞争力。

信托行业资产管理业务的优势是真正实现财产隔离、非标资产优势突出、高净值客户有一定积累。不足是资金来源渠道限制较多、信托产品的流动性有待提高、相关专业人才不足。

中信信托常务副总经理王道远认为,信托公司未来有四大发展方向:一是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二是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基建项目;三是寻找战略新兴产业中的PE、并购投资机会;四是推进标准化信托融资工具的发展。他表示,资管功能方面,可以重点发展FOF、MOM主动配置型资管业务;也可以探索地产与城投等熟悉领域的债券投资业务,发挥信托公司对地产与城投公司的风险识别与判断能力,搭建内部债券评价体系,建立债券动态跟踪数据库。应大力发展自主投资型家族信托业务,充分发挥信托型ABN、ABS资产的配置价值,提升资管产品竞争力。此外,可以挖掘另类资管业务机会。

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表示,基金业目前存在三大类问题,一是基金产品结构出现失衡,权益类的基金比例不高,货币类基金占比超过六成;二是投资理念不够成熟,普遍存在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基金换手率非常高,而且产品的风格飘移,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三是个人投资者获得感较差,基金缺乏长期资金来源。基于上述现状,詹余引分析了基金行业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和业务模式:第一,基金公司要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第二,机构投资者逐步壮大;第三,合规风控是公募基金及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永恒生命线;第四,提升权益类产品比例,推动直接融资支持实体经济。

促进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建议

申万宏源董事长储晓明指出,中国资产管理市场需求的总量非常大,我国的资管市场目前正处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整个市场规范任务非常重,注重顶层设计,加快系统推进改革,实现资管市场高质量发展,对有效化解风险意义非常大;对践行以人民为本,维护国民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实行财产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表示,从资产管理市场来看,既要体现英美等成熟市场共同的特征要求,也要体现我们国家的特色。我国的资产管理市场建设应该实现五大目标,即实现法律体系的完备、实现监管体系的统一、产品体系要丰富、资管机构应该多元、投教体系要完善。

泰康集团首席投资官段国圣指出,当前资产管理市场主要存在六大问题:首先,统一资管的监管标准刚刚起步,各类资管机构面临着不同的标准;第二,缺乏基础的金融工具;第三,资产管理机构能力存在短板,服务范围相对狭隘;第四,资产管理产品化不足,产品类型和功能同质化严重,各类资管机构没有形成独特优势;第五,机构投资者的占比较低;第六,科技发展比较落后,与国际领先的资管机构存在较大差距。针对上述问题,他建议,一是对同类型的资管业务统一监管标准;二是注重长期资金的培养;三是资产管理机构要注重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四是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基础金融工具的发展;五是资管机构应当加大科技投入。

《报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资产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一是建议明确资管产品的法律关系,总体上应该遵循信托关系,建议加快完善上位法的法律体系。

二是建议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做大直接融资作为资管行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持续地推动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标准,从有限的统一到完全的统一,并重视解决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执行尺度不够一致的问题。

三是建议市场机构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注意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机制,要进一步厘清资管业务与其他业务之间的边界,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及数字化发展路径,循序渐进,主动拥抱变革。

四是建议统筹推进投资者教育,积极培育中长期投资者,同时也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

五是建议各方面都要努力优化和做好过渡期的安排,确保资管行业平稳转型。

具体来看,资产管理业务走向实质统一监管是大势所趋,监管政策的制定要逐步向统一监管靠近,逐步推进资产管理机构和资产管理产品在准入门槛、展业标准、登记备案、信息披露等标准的统一。同时,各资产管理机构应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循序渐进推进转型发展。当然也要兼顾:不因为转型发展引发新风险点;向主动管理、回归本源的方向不断前进;转型发展要从现状出发,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资管业如何走出转型发展阵痛期?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9-23

□记者 冯娜娜 和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财富大量增加,我国资管行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过去十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也迎来高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接近86.5万亿元。

目前,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既有通过机构主体开展的,也有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开展的。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商业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子公司、期货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等机构在内的大资产管理行业格局。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在资管新规发布前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组织行业头部机构和资深专家对资管行业进行持续的全局观察和深入研究,近日发布了《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市场格局与业务模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全方位梳理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一年多以来给资管行业带来的影响,以及资管行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推进资管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

资管业面临机遇和挑战

资管行业发展十多年来,在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满足社会公众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和金融产品,也为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的调整,为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此外,资管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但是,资产管理行业繁荣发展,在丰富金融产品、满足居民财富保值增值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风险和间题。

50人论坛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指出,我国资管行业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积聚了一定风险。对不同机构发行的相类似的资产管理产品,始终缺乏统一监管规则和监管办法。不规范、不合理的所谓通道业务普遍存在,一些多层嵌套的金融产品结构过于复杂,风险不易识别和把控。有的产品发行机构表内、表外的业务厘分不够明确,产品的发行者、投资者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界定也不够清晰,刚性兑付的现象一直没有真正地打破等等。

面对这些情况,为促进和支持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又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自2017年以来,央行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制定资产管理业务统一监管的办法。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出台,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回归本源、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报告》认为,在全面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大趋势下,资产管理机构都在积极推动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回归本源,更好地发挥资产管理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然而对于整个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未来行业发展的格局以及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如何差异化竞争合作发展等问题都还不够清晰。

50人论坛学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指出,《资管新规》使得我们重新认识、重新布局、重新面对资管市场。目前一些问题已经得到明显解决,但依然有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重塑银行理财体系任重道远

今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余额近8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2万亿元,纵向看,从2012年到2017年间,银行理财规模占比基本稳定在25%左右,始终处于资管行业的领先地位。我国银行系资管是资管行业主要的基金来源机构,资管体系中处于上游,与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其他资管机构相比,在客户渠道与品牌方面优势明显。

2018年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系列监管政策出台,拉开了国内资管业务统一发展的大幕,资产管理行业正式跨入以正本清源、防范风险、转型发展为主的新时代。由于传统的运行模式与未来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再从以往利差模式转变为管理费模式的过程当中,银行理财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工银理财董事长顾建纲表示,当前银行理财业面临转型困难和挑战,如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水平和认识存在偏差、净值型产品、长期限产品的发行量占比仍然有限、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仍面临挑战和不确定性、合规销售水平亟待提升等。

展望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前景,顾建纲认为,银行理财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未来将呈现银行系资管在资管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监管套利逐步消除、客户机构化、营销网络化、产品净值化、投资多元化、分工专业化、业务国际化、金融科技化、机构公司化等特征。

从银行理财自身来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比较优势主要有客户获取、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劣势主要为投资者教育、投研体系、存量非标资产的处置压力较大。

在顾建纲看来,重塑理财产品体系任重道远,商业银行要让理财产品满足投资者的全方位需要,继续构建涵盖主动、被动、权益、固收、商品另类、大类资产管理、现金管理等在内的全覆盖产品体系。尽管在一年多的过渡期内净值型产品、长期限产品的发行量明显增长,但占比仍然有限,市场接受尚需时间。

细分资管子行业的发展研判

除银行理财外,对于保险资管、基金行业、券商资管、信托机构的发展又该如何看待?

《报告》认为,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比较优势主要有服务实体经济经验、风控水平和投资稳健度、在养老资产管理领域的参与程度。劣势主要有销售端无法向个人投资者销售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以及投资端投资范围有待扩充。

基金行业的比较优势是整体较为规范、受《资管新规》影响较少、待整改产品规模也较小等。不足是投资运作短期化、缺少长期核心价值;对渠道端的依赖程度高。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优势主要有在权益投资上具备相对优势;有平台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劣势主要是:总体体量小;主动管理能力不足、资产配置能力相对较弱;产品线不完善、难以满足不同资产结构、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人才激励有待完善,整体薪资水平并不具备竞争力。

信托行业资产管理业务的优势是真正实现财产隔离、非标资产优势突出、高净值客户有一定积累。不足是资金来源渠道限制较多、信托产品的流动性有待提高、相关专业人才不足。

中信信托常务副总经理王道远认为,信托公司未来有四大发展方向:一是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二是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基建项目;三是寻找战略新兴产业中的PE、并购投资机会;四是推进标准化信托融资工具的发展。他表示,资管功能方面,可以重点发展FOF、MOM主动配置型资管业务;也可以探索地产与城投等熟悉领域的债券投资业务,发挥信托公司对地产与城投公司的风险识别与判断能力,搭建内部债券评价体系,建立债券动态跟踪数据库。应大力发展自主投资型家族信托业务,充分发挥信托型ABN、ABS资产的配置价值,提升资管产品竞争力。此外,可以挖掘另类资管业务机会。

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表示,基金业目前存在三大类问题,一是基金产品结构出现失衡,权益类的基金比例不高,货币类基金占比超过六成;二是投资理念不够成熟,普遍存在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基金换手率非常高,而且产品的风格飘移,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三是个人投资者获得感较差,基金缺乏长期资金来源。基于上述现状,詹余引分析了基金行业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和业务模式:第一,基金公司要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第二,机构投资者逐步壮大;第三,合规风控是公募基金及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永恒生命线;第四,提升权益类产品比例,推动直接融资支持实体经济。

促进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建议

申万宏源董事长储晓明指出,中国资产管理市场需求的总量非常大,我国的资管市场目前正处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整个市场规范任务非常重,注重顶层设计,加快系统推进改革,实现资管市场高质量发展,对有效化解风险意义非常大;对践行以人民为本,维护国民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实行财产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表示,从资产管理市场来看,既要体现英美等成熟市场共同的特征要求,也要体现我们国家的特色。我国的资产管理市场建设应该实现五大目标,即实现法律体系的完备、实现监管体系的统一、产品体系要丰富、资管机构应该多元、投教体系要完善。

泰康集团首席投资官段国圣指出,当前资产管理市场主要存在六大问题:首先,统一资管的监管标准刚刚起步,各类资管机构面临着不同的标准;第二,缺乏基础的金融工具;第三,资产管理机构能力存在短板,服务范围相对狭隘;第四,资产管理产品化不足,产品类型和功能同质化严重,各类资管机构没有形成独特优势;第五,机构投资者的占比较低;第六,科技发展比较落后,与国际领先的资管机构存在较大差距。针对上述问题,他建议,一是对同类型的资管业务统一监管标准;二是注重长期资金的培养;三是资产管理机构要注重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四是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基础金融工具的发展;五是资管机构应当加大科技投入。

《报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资产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一是建议明确资管产品的法律关系,总体上应该遵循信托关系,建议加快完善上位法的法律体系。

二是建议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做大直接融资作为资管行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持续地推动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标准,从有限的统一到完全的统一,并重视解决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执行尺度不够一致的问题。

三是建议市场机构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注意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机制,要进一步厘清资管业务与其他业务之间的边界,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及数字化发展路径,循序渐进,主动拥抱变革。

四是建议统筹推进投资者教育,积极培育中长期投资者,同时也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

五是建议各方面都要努力优化和做好过渡期的安排,确保资管行业平稳转型。

具体来看,资产管理业务走向实质统一监管是大势所趋,监管政策的制定要逐步向统一监管靠近,逐步推进资产管理机构和资产管理产品在准入门槛、展业标准、登记备案、信息披露等标准的统一。同时,各资产管理机构应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循序渐进推进转型发展。当然也要兼顾:不因为转型发展引发新风险点;向主动管理、回归本源的方向不断前进;转型发展要从现状出发,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