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资管新规发布两周年 资管业进入转型关口

发布时间:2020-05-14 09:14:32    作者:冯娜娜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冯娜娜

“资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对风险的主动管理能力。过去,刚性兑付和同业无序竞争使得产品定价无法反映出机构真实的管理能力和产品的市场风险。”近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办“资管新规两周年:新挑战与新机遇”线上专题会议,CWM50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讲话中提到,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后,收益率不再是“大锅饭”,投资者会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做出市场选择。从目前数据看,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券商资管,资金和资源都呈现向头部机构整合聚集的趋势。资管新规的过渡期是各类市场参与者找准自身定位、提升投研能力、提高风控水平、丰富产品体系的宝贵机遇期。

资管新规两年带来三方面提升

两年前的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

在此次研讨会上,尚福林表示,资管行业近两年来在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体现在制度框架不断巩固、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行业健康度不断提升三个方面。《资管新规》出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监管部门加大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领域乱象整治力度,资管行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以往试图规避宏观调控、着眼监管套利、拉长融资链条、抬高融资成本甚至自我循环的扭曲发展方式已基本丧失了生存空间。同业、理财和表外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收效明显。以监管套利、隐匿风险为特征的同业通道业务规模大幅下降,借道各类资管计划意图让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的违规问题得到重点整治,基本结束了通道业务“野蛮增长”。

系统性制度框架基本搭建

尚福林提到,与《资管新规》相关的配套细则和监管制度文件陆续出台了10余份,还有部分正在征求意见或在论证起草过程中,涉及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各个领域,系统性制度框架已基本搭建。

对于资管行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尚福林认为,资管行业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部位之一。各类参与主体因背景不同,发展进程不一,产品各有特点,在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从行业类别看,银行理财以及通道业务相关的信托、资管计划受新规影响相对更大,过渡期内转型压力突出。从产品设计看,因资金池运作、多层嵌套的期限错配和套利空间被压缩,合规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对机构主动管理和资产配置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内外不稳定因素冲击叠加,给资管行业转型增加了不确定性。

从资产端看,主要面临资产收益率和非标资产两方面挑战,包括资产收益率承受较大下行压力、非标资产的处置与承接面临两难。从资金端看,主要面临三类资金的募集和匹配挑战:一是中长期资金募集难度加大;二是个人投资者预期引导仍待破题。不同于私募基金等高风险投资预期和更高的合格投资者门槛,现有理财产品以普通投资者居多,并且形成了“隐性刚兑”和“固定收益”的预期。培育这类资金长期投资、风险投资理念任务艰巨,不仅关系行业的发展,更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三是通道业务压缩后,券商资管缺少合格资金来源替代。信托、券商等承担通道角色的业务需要重塑,原有的通过层层包装在不同主体间流转的资金会随着通道的压缩逐步被挤出,且受新规约束也难以填补。

未来空间广阔

尚福林谈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资产管理在金融细分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未来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广阔。在资管新规发布两周年之际,资管行业处在继往开来的转型关口,应当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融资结构整体优化与行业细分发展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机构转型与投资者教育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新产品发行与存量老产品消化的关系;五是处理好国内行业培育与国外市场竞争的关系。

尚福林认为,要把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资管业务的基本模式是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机构与投资者间很多问题的核心是把金融产品卖给了错误的对象。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投资者适当性和销售合规性管理。压实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义务和主体责任。作为专业的机构,也要切实践行“卖者尽责”。坚决执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风险匹配原则、信息披露等规定。审慎客观开展资管产品风险评级、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并根据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向投资者销售适当产品。在可供投资的底层资产日益丰富的同时,要审慎对待期权、期货等一些高风险、专业化投资工具的创新运用。重点强化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宣传销售、信息披露、服务收费、投诉处理、声誉管理、社会责任等重点环节的规范和管理,形成金融机构和消费者间的良性互动。


资管新规发布两周年 资管业进入转型关口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5-14

□记者 冯娜娜

“资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对风险的主动管理能力。过去,刚性兑付和同业无序竞争使得产品定价无法反映出机构真实的管理能力和产品的市场风险。”近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办“资管新规两周年:新挑战与新机遇”线上专题会议,CWM50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讲话中提到,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后,收益率不再是“大锅饭”,投资者会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做出市场选择。从目前数据看,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券商资管,资金和资源都呈现向头部机构整合聚集的趋势。资管新规的过渡期是各类市场参与者找准自身定位、提升投研能力、提高风控水平、丰富产品体系的宝贵机遇期。

资管新规两年带来三方面提升

两年前的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

在此次研讨会上,尚福林表示,资管行业近两年来在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体现在制度框架不断巩固、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行业健康度不断提升三个方面。《资管新规》出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监管部门加大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领域乱象整治力度,资管行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以往试图规避宏观调控、着眼监管套利、拉长融资链条、抬高融资成本甚至自我循环的扭曲发展方式已基本丧失了生存空间。同业、理财和表外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收效明显。以监管套利、隐匿风险为特征的同业通道业务规模大幅下降,借道各类资管计划意图让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的违规问题得到重点整治,基本结束了通道业务“野蛮增长”。

系统性制度框架基本搭建

尚福林提到,与《资管新规》相关的配套细则和监管制度文件陆续出台了10余份,还有部分正在征求意见或在论证起草过程中,涉及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各个领域,系统性制度框架已基本搭建。

对于资管行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尚福林认为,资管行业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部位之一。各类参与主体因背景不同,发展进程不一,产品各有特点,在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从行业类别看,银行理财以及通道业务相关的信托、资管计划受新规影响相对更大,过渡期内转型压力突出。从产品设计看,因资金池运作、多层嵌套的期限错配和套利空间被压缩,合规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对机构主动管理和资产配置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内外不稳定因素冲击叠加,给资管行业转型增加了不确定性。

从资产端看,主要面临资产收益率和非标资产两方面挑战,包括资产收益率承受较大下行压力、非标资产的处置与承接面临两难。从资金端看,主要面临三类资金的募集和匹配挑战:一是中长期资金募集难度加大;二是个人投资者预期引导仍待破题。不同于私募基金等高风险投资预期和更高的合格投资者门槛,现有理财产品以普通投资者居多,并且形成了“隐性刚兑”和“固定收益”的预期。培育这类资金长期投资、风险投资理念任务艰巨,不仅关系行业的发展,更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三是通道业务压缩后,券商资管缺少合格资金来源替代。信托、券商等承担通道角色的业务需要重塑,原有的通过层层包装在不同主体间流转的资金会随着通道的压缩逐步被挤出,且受新规约束也难以填补。

未来空间广阔

尚福林谈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资产管理在金融细分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未来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广阔。在资管新规发布两周年之际,资管行业处在继往开来的转型关口,应当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融资结构整体优化与行业细分发展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机构转型与投资者教育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新产品发行与存量老产品消化的关系;五是处理好国内行业培育与国外市场竞争的关系。

尚福林认为,要把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资管业务的基本模式是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机构与投资者间很多问题的核心是把金融产品卖给了错误的对象。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投资者适当性和销售合规性管理。压实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义务和主体责任。作为专业的机构,也要切实践行“卖者尽责”。坚决执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风险匹配原则、信息披露等规定。审慎客观开展资管产品风险评级、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并根据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向投资者销售适当产品。在可供投资的底层资产日益丰富的同时,要审慎对待期权、期货等一些高风险、专业化投资工具的创新运用。重点强化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宣传销售、信息披露、服务收费、投诉处理、声誉管理、社会责任等重点环节的规范和管理,形成金融机构和消费者间的良性互动。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