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许予朋
“净值理财是银行理财的趋势。从前的老产品目前还有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期限的,但额度控制的非常少,预计过渡期后彻底不再推出,现在也基本买不到了。”近日,某股份行销售人员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
7月31日,为平稳推动资管新规实施和资管业务规范转型,经国务院同意,多部委审慎研究决定,《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对于银行理财转型是利好。随着净值化成为银行理财转型的大方向和新常态,一方面,存量业务压降到了最吃劲的时候;另一方面,新的市场、新的挑战令银行理财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非标处置是理财转型
难啃的“硬骨头”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适当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一是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推动资管存量业务整改平稳进行;二是为金融机构培育规范的资管产品提供宽松环境,有利于支持资管产品加大对各类合规资产的配置力度。
可见,存量业务整改与新产品的培育,是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重点。
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存量理财产品处置是关键点,非标处置工作是重中之重。目前来看,主要剩余三类资产处置难度较大,一是违约资产;二是PE等权益类资产;三是其他长久期、低收益资产。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也主要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一位大行资管部业内人士向《中国银行保险报》直言:“延期对于银行理财是件好事,目前银行理财投的非标、长债、永续债等资产存量还比较大,特别是非标资产,最难处理。”
不少非标资产因为到期日较远,新产品承接困难,快速回标会对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不小的冲击,正成为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最难啃的“硬骨头”。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非标转标,应想方设法达到监管要求,消除期限错配,加强投资人教育,设计与发布期限长、底层质量较好的产品。
提速规划理财产品
未来发展路径
今年6月,受债市波动影响,近400只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在市场掀起波澜。
过去非标为主的理财产品本质上是含有刚兑属性的信贷理财产品,能够实现“保本理财”,销售难度较低;而当产品全部净值化,投资于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之后,就会出现浮亏。银行与投资者都在真切感受着“转型之痛”。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市场商业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数量23078款,较一季度增加3488款,环比增长17.81%;存续规模估计为13.24万亿元,较一季度环比增长5.56%。
“将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新产品规模发展起来,也是整个转型期的一个重点工作。”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发行新产品,要在IT系统、人才、投资策略上均需做出相应的安排,包括做好投资者教育,通过产品创新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需求。”
华夏银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净值型理财时代,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大方向和新常态。我们从结构调整、区域突破、专业队伍建设和营销推动等方面,提速规划理财产品的未来发展路径。”2020年初,华夏银行成立了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从研究、投顾、设计、营销多方面为理财业务转型提供支持。据介绍,目前华夏银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逾千只,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产品形态包含现金管理类、定期开放式及封闭式产品,其中定期开放式产品期限从三个月定开至三年定开不等。
“目前常见的净值理财一般是三级风险,期限通常在三年及以下。对于风险偏好比较稳健的投资者,现在可以尝试小金额购买一些。”一位银行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
未来银行理财
或出现结构性分化
“在资管新规出台的两年时间里,银行的理财产品一直面临净值化转型的挑战,银行的理财规模将会出现结构性的二八分化:有较强资产管理能力的银行,理财规模将会迎来扩张机遇,而对于缺乏资管管理能力银行,理财规模将会收缩。”华夏银行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普遍指出,不同银行的理财能力还是有所差别的。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分析师何小红判断,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延长给予商业银行更多时间提升资产管理的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差距将拉大。大型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人才积累、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更具优势,可借助过渡期的延长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而中小银行没有人力物力设立理财子公司,且理财业务存在第三方托管需求,提高了理财业务运行成本,其理财业务转型面临更大挑战。
廖志明认为,未来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趋势,是向理财子公司发展。理财子公司在风险隔离、研发能力等发面都更具优势。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小,客户基础薄弱,且缺乏人才优势,信息系统主要依靠外部供应商。过渡期延长,为这类银行寻找内部解决方案留出时间,也为一些银行是否继续研发理财产品留出了思考的时间。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4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还有6家理财子公司正在筹备中。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预计,到2020年底获批开业(含正式开业)的理财子公司总数或接近30家,未来新开业理财子公司将主要以股份行和头部城商行为主。
“目前真正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新产品的占比还没有那么高,由于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前期规模压降不够,导致理财子公司新产品规模也无法做起来。考虑到今年疫情的冲击,全面转型的压力较大,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是给银行业平稳转型留出更充足的时间,不至于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廖志明说,“总体上,银行理财还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本报实习记者 许予朋
“净值理财是银行理财的趋势。从前的老产品目前还有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期限的,但额度控制的非常少,预计过渡期后彻底不再推出,现在也基本买不到了。”近日,某股份行销售人员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
7月31日,为平稳推动资管新规实施和资管业务规范转型,经国务院同意,多部委审慎研究决定,《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对于银行理财转型是利好。随着净值化成为银行理财转型的大方向和新常态,一方面,存量业务压降到了最吃劲的时候;另一方面,新的市场、新的挑战令银行理财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非标处置是理财转型
难啃的“硬骨头”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适当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一是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推动资管存量业务整改平稳进行;二是为金融机构培育规范的资管产品提供宽松环境,有利于支持资管产品加大对各类合规资产的配置力度。
可见,存量业务整改与新产品的培育,是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重点。
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存量理财产品处置是关键点,非标处置工作是重中之重。目前来看,主要剩余三类资产处置难度较大,一是违约资产;二是PE等权益类资产;三是其他长久期、低收益资产。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也主要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一位大行资管部业内人士向《中国银行保险报》直言:“延期对于银行理财是件好事,目前银行理财投的非标、长债、永续债等资产存量还比较大,特别是非标资产,最难处理。”
不少非标资产因为到期日较远,新产品承接困难,快速回标会对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不小的冲击,正成为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最难啃的“硬骨头”。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非标转标,应想方设法达到监管要求,消除期限错配,加强投资人教育,设计与发布期限长、底层质量较好的产品。
提速规划理财产品
未来发展路径
今年6月,受债市波动影响,近400只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在市场掀起波澜。
过去非标为主的理财产品本质上是含有刚兑属性的信贷理财产品,能够实现“保本理财”,销售难度较低;而当产品全部净值化,投资于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之后,就会出现浮亏。银行与投资者都在真切感受着“转型之痛”。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市场商业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数量23078款,较一季度增加3488款,环比增长17.81%;存续规模估计为13.24万亿元,较一季度环比增长5.56%。
“将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新产品规模发展起来,也是整个转型期的一个重点工作。”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发行新产品,要在IT系统、人才、投资策略上均需做出相应的安排,包括做好投资者教育,通过产品创新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需求。”
华夏银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净值型理财时代,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大方向和新常态。我们从结构调整、区域突破、专业队伍建设和营销推动等方面,提速规划理财产品的未来发展路径。”2020年初,华夏银行成立了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从研究、投顾、设计、营销多方面为理财业务转型提供支持。据介绍,目前华夏银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逾千只,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产品形态包含现金管理类、定期开放式及封闭式产品,其中定期开放式产品期限从三个月定开至三年定开不等。
“目前常见的净值理财一般是三级风险,期限通常在三年及以下。对于风险偏好比较稳健的投资者,现在可以尝试小金额购买一些。”一位银行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
未来银行理财
或出现结构性分化
“在资管新规出台的两年时间里,银行的理财产品一直面临净值化转型的挑战,银行的理财规模将会出现结构性的二八分化:有较强资产管理能力的银行,理财规模将会迎来扩张机遇,而对于缺乏资管管理能力银行,理财规模将会收缩。”华夏银行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普遍指出,不同银行的理财能力还是有所差别的。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分析师何小红判断,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延长给予商业银行更多时间提升资产管理的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差距将拉大。大型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人才积累、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更具优势,可借助过渡期的延长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而中小银行没有人力物力设立理财子公司,且理财业务存在第三方托管需求,提高了理财业务运行成本,其理财业务转型面临更大挑战。
廖志明认为,未来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趋势,是向理财子公司发展。理财子公司在风险隔离、研发能力等发面都更具优势。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小,客户基础薄弱,且缺乏人才优势,信息系统主要依靠外部供应商。过渡期延长,为这类银行寻找内部解决方案留出时间,也为一些银行是否继续研发理财产品留出了思考的时间。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4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还有6家理财子公司正在筹备中。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预计,到2020年底获批开业(含正式开业)的理财子公司总数或接近30家,未来新开业理财子公司将主要以股份行和头部城商行为主。
“目前真正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新产品的占比还没有那么高,由于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前期规模压降不够,导致理财子公司新产品规模也无法做起来。考虑到今年疫情的冲击,全面转型的压力较大,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是给银行业平稳转型留出更充足的时间,不至于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廖志明说,“总体上,银行理财还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