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和平
202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因疫情冲击大幅下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顺利推进,经济又逐步修复的过程。随着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信用环境也经历了从宽信用向信用收缩转变。12月17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信用市场展望”为主题的2021年信用展望研讨会举行。中诚信国际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指出,2021年随着超常规政策陆续退出,信用风险或将进一步抬升,违约风险存在短期集中暴露的可能,防风险仍是明年的主要任务,市场各参与方均应从各自的角度完善信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强信用风险甄别。
内生增长动力增强
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显现,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稳步修复,GDP同比实现V型反转。具体来看,供需两侧均有所修复,工业生产回归常态,服务业生产持续修复,投资和消费不断改善,出口逆势增长。今年11月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继续上扬,投资内生增长动力增强。
闫衍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仍有望延续复苏势头,通胀通缩仍可控。由于低基数效应的影响,2021年实际GDP增速将显著高于疫前水平并主要表现为上半年高同比增速,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认为,2021年宏观数据向好之下微观经济主体运行仍面临多重困难,同时还需防范政策退坡之下风险加速爆发,内部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的背景下,宏观政策仍需坚持底线思维。
债务风险压力持续存在
2021年中国经济复苏仍然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闫衍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冠疫情演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其次,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工业生产改善趋于见顶,未来基建与地产投资均面临压力,同时国内需求仍相对疲软,经济修复动能存在边际弱化的压力。虽然2021年在低基数情况下宏观数据将出现高同比增速,但这与微观经济主体的实际感受发生背离,对经济复苏态势的分析需要关注宏观数据高景气下微观经济主体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再次,债务风险压力持续存在,并有可能进一步显化。
今年以来,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而实施的稳增长政策导致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债务风险进一步累积,其中政府部门加杠杆尤为明显,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隐性债务风险均进一步加大。毛振华指出,疫情冲击下金融风险有所加剧,未来有可能进一步显化。受金融危机之后长期“债务-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在疫情之前中国债务风险已累积至高位。近期以来,随着宏观政策逐步向常态化回归,企业再融资压力加大,信用风险爆发加速,并呈现从民企向国企蔓延的态势,需高度警惕国企信仰弱化背景下信用体系重构的风险。
风险处置手段多元化
防风险仍是2021年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在构建"双循环"的新格局背景下,信用风险防范是国内重要的经济金融工作之一。在此过程中,市场各参与方均应从各自的角度完善信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强信用风险甄别。中诚信国际统计,2020年1-11月,全市场共有110支债券发生违约,规模共计约1038.5亿元,同比减少12%,涉及发行人40家,其中新增违约发行人24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4家。无论是违约规模、违约债券支数以及新增违约主体家数均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
中诚信国际执行副总裁秦媛指出,各地方政府及各大型国有企业,应继续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建立区域风险监测机制,营造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重建地方政府和国企信仰。监管机构应完善信用风险动态监测机制,特别是对债务滚动压力大、债务结构短期化的主体予以高度关注;同时推动法律和制度建设,健全风险处置机制,提高违约后续处置效率。中介机构应当勤勉尽职,做好自身或敦促发行人履行相关信息披露职责,及时向市场传递发债主体信用风险变化等相关信息。评级机构需不断完善评级技术、风险监测及预警体系,提升评级结果的前瞻性,对受评主体信用风险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估。投资者则应修正投资逻辑,更加注重对个体信用基本面的考虑。
在风险暴露的同时,今年风险处置手段也更加多元化,通过展期、永续债不赎回、发行置换债等方式缓解短期债务压力现象增多。上述手段究竟是通过时间换空间,实现投资人与发行人的双赢,还是只是风险暴露的延迟,仍取决于发行人偿债能力的实质恢复。
□记者 和平
202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因疫情冲击大幅下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顺利推进,经济又逐步修复的过程。随着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信用环境也经历了从宽信用向信用收缩转变。12月17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信用市场展望”为主题的2021年信用展望研讨会举行。中诚信国际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指出,2021年随着超常规政策陆续退出,信用风险或将进一步抬升,违约风险存在短期集中暴露的可能,防风险仍是明年的主要任务,市场各参与方均应从各自的角度完善信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强信用风险甄别。
内生增长动力增强
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显现,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稳步修复,GDP同比实现V型反转。具体来看,供需两侧均有所修复,工业生产回归常态,服务业生产持续修复,投资和消费不断改善,出口逆势增长。今年11月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继续上扬,投资内生增长动力增强。
闫衍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仍有望延续复苏势头,通胀通缩仍可控。由于低基数效应的影响,2021年实际GDP增速将显著高于疫前水平并主要表现为上半年高同比增速,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认为,2021年宏观数据向好之下微观经济主体运行仍面临多重困难,同时还需防范政策退坡之下风险加速爆发,内部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的背景下,宏观政策仍需坚持底线思维。
债务风险压力持续存在
2021年中国经济复苏仍然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闫衍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冠疫情演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其次,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来看,工业生产改善趋于见顶,未来基建与地产投资均面临压力,同时国内需求仍相对疲软,经济修复动能存在边际弱化的压力。虽然2021年在低基数情况下宏观数据将出现高同比增速,但这与微观经济主体的实际感受发生背离,对经济复苏态势的分析需要关注宏观数据高景气下微观经济主体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再次,债务风险压力持续存在,并有可能进一步显化。
今年以来,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而实施的稳增长政策导致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债务风险进一步累积,其中政府部门加杠杆尤为明显,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隐性债务风险均进一步加大。毛振华指出,疫情冲击下金融风险有所加剧,未来有可能进一步显化。受金融危机之后长期“债务-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在疫情之前中国债务风险已累积至高位。近期以来,随着宏观政策逐步向常态化回归,企业再融资压力加大,信用风险爆发加速,并呈现从民企向国企蔓延的态势,需高度警惕国企信仰弱化背景下信用体系重构的风险。
风险处置手段多元化
防风险仍是2021年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在构建"双循环"的新格局背景下,信用风险防范是国内重要的经济金融工作之一。在此过程中,市场各参与方均应从各自的角度完善信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强信用风险甄别。中诚信国际统计,2020年1-11月,全市场共有110支债券发生违约,规模共计约1038.5亿元,同比减少12%,涉及发行人40家,其中新增违约发行人24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4家。无论是违约规模、违约债券支数以及新增违约主体家数均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
中诚信国际执行副总裁秦媛指出,各地方政府及各大型国有企业,应继续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建立区域风险监测机制,营造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重建地方政府和国企信仰。监管机构应完善信用风险动态监测机制,特别是对债务滚动压力大、债务结构短期化的主体予以高度关注;同时推动法律和制度建设,健全风险处置机制,提高违约后续处置效率。中介机构应当勤勉尽职,做好自身或敦促发行人履行相关信息披露职责,及时向市场传递发债主体信用风险变化等相关信息。评级机构需不断完善评级技术、风险监测及预警体系,提升评级结果的前瞻性,对受评主体信用风险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估。投资者则应修正投资逻辑,更加注重对个体信用基本面的考虑。
在风险暴露的同时,今年风险处置手段也更加多元化,通过展期、永续债不赎回、发行置换债等方式缓解短期债务压力现象增多。上述手段究竟是通过时间换空间,实现投资人与发行人的双赢,还是只是风险暴露的延迟,仍取决于发行人偿债能力的实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