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杨
传统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背后,是银行为提高收益水平而形成的一系列潜在风险,这也是资管新规将“打破刚性兑付”作为核心目标任务的原因之一。
过去的三年多,商业银行稳步推进原有不合规理财产品的整改,加快研发新型净值化产品,取得明显成效。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1.75和23.90个百分点。
净值化转型成果初现,但摆在银行理财面前的考验还有很多——内部层面,非标资产仍令机构左右为难,产品类型单一化问题亟待破解;外部层面,公募基金来势汹汹,消除错配与防范风险必须兼顾。净值化转型怎样跑向下一程,成为冲刺期备受关注的话题。
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
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期。在资管新规与理财新规确定的监管格局下,银行理财积极调整发展理念与方向,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加速退场。《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较年初增加11.7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23.90个百分点。
净值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银行亦不承诺固定收益,投资者收益只与产品净值相关。拿上半年新发行产品来说,在325家银行和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的理财产品中,共有1173只产品曾发生过跌破初始净值现象,约占全部新发产品总数的4.59%。可以说,随着净值化时代的到来,产品净值波动逐渐成为常态,理财产品的“破净”已算不上是“新闻”。
除新发产品外,银行理财存续产品的整改效果也十分明显。早在2019年末,包括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长沙银行、青岛银行、贵阳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就已实现保本理财产品余额清零;2020年,兴业银行、杭州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等也将保本理财产品余额陆续清零。
在近期公布2021年中期业绩的A股上市银行中,南京银行、常熟银行等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占比亦已达到或接近100%。但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只剩最后半年的情况下,仍有银行的存量整改步伐有待加快。
这种进度分化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琢磨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姚杨分析,客观上,各银行原来所持有底层资产的持仓、久期等存在不同差异;主观上,各银行的相关管理者对于监管政策的确定性、灵活度、容忍度有不同的决策预期。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存量产品过往存在的期限错配风险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把产品收益做高,银行选择的投资标的久期往往较长,相比之下产品期限却短很多。尽管过渡期给予银行时间来解决这种期限错配问题,但受现实状况、整改能力等因素影响,不是所有银行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久期较长资产的退出工作。
这也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的主要原因。考虑到净值化转型的复杂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的影响,2020年7月底,经监管部门审慎研究决定,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与此同时还做出了“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即: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这种可能因为期限过长等特殊因素难以在过渡期内处置完毕的少数存量资产被纳入个案专项处置,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整改给市场带来的过大冲击。董希淼强调,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前明确的“个案处理”态度也与防范次生风险、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的政策方向一致。
啃下非标资产化解的“硬骨头”
针对净值化转型,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曾给出两点预测,一是上市银行基本可以按时完成整改任务,二是以非标资产为代表的部分老资产处置难度较大、进度偏慢。
通常来说,银行针对非标资产采取的策略是“回表一批,提前清收一批,处置一批,核销一批,剩下的自然到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标存量资产压降则面临不少实际困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列举指出:一来,因当前信贷政策、企业经营的变化,很多项目可能面临无法通过回表方式承接或不满足核销条件等情况;二来,受合规经营引导,银行要对部分正常业务提前清收,运营成本的增加可能导致银行动力不足;三来,一些资产处置核销较为复杂,表内外业务衔接可能不够顺畅。
对于以非标资产为主的存量产品化解问题,不同银行也给出了不同的攻坚方案。例如,招商银行方面回复《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时表示,在净值化产品转型中,招银理财积极布局并创设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投资理念、以标准化资产为主要投资标的的产品系列,逐步弱化银行理财产品对非标资产的依赖度,建立多元化、多策略的理财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长期稳健收益。平安理财则于去年提前完成非标理财的全额回表、实现足额拨备、基本核销,希望为理财业务的轻装上阵奠定基础。
事实上,考虑到非标业务对理财组合的独特作用,未来非标业务可以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向更广义的另类投资转型,例如:可逐步拓展至非标债权、实物类资产、非标准化股权(未上市公司股权)等,持续为理财组合提供高收益、估值稳定、波动性小的资产,从“大而全”向“小而精”转变。
银行理财需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值得一提的是,公募基金的赶超之势也要求银行理财丰富产品货架。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同比增速均超过10%,特别是在去年A股牛市背景下,公募基金规模达到19.9万亿元,同比增长34.7%;而同期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均不到10%。
邮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刘丽娜指出,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在产品形态、投资资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从产品募集能力来看,2020年,公募基金全年新设基金1431只,新发规模3.2万亿份,单只产品募集规模约22亿元;银行理财新发规模124.6万亿元,单只产品平均规模约为9.8亿元,如排除现金类产品则单只规模会更低。单只产品募集规模的差距,一是表明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投资者的接受程度不及预期,发行爆款产品的难度较大;二是由于单只产品规模小导致产品只数上升,对于银行及理财公司的投资、运营、风控各个环节的压力都比较大,长此以往恐难以维持。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权益投资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而银行理财的优势在固收类资产,向权益市场拓展的空间很大。
公募基金的快速增长给银行理财带来了较大压力,客观上要求银行理财进一步丰富产品线,除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外,渐进式开展权益等资产配置,满足投资者个性化和多元化配置需求。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2.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31%,同比增长15.04%,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88.18%;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6万亿元,较年初下降25.44%,同比下降35.89%,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11.49%;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843亿元,较年初增长10.15%,同比增长1.54%,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0.33%;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规模较小,为11亿元。
据光大证券研报统计,截至今年8月8日,理财子公司存续公募净值型权益类产品共计12款,仅有6家理财子公司布局公募权益类产品;存续私募净值型权益类产品共计120款,仅有10家理财子公司布局该类产品。
王一峰认为,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单纯依靠固收类投资无法获得持续且有竞争力的收益,也难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群的需求,做好信用下沉、丰富产品体系成为打造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抓手,逐步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是必然趋势。
□记者 胡杨
传统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背后,是银行为提高收益水平而形成的一系列潜在风险,这也是资管新规将“打破刚性兑付”作为核心目标任务的原因之一。
过去的三年多,商业银行稳步推进原有不合规理财产品的整改,加快研发新型净值化产品,取得明显成效。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1.75和23.90个百分点。
净值化转型成果初现,但摆在银行理财面前的考验还有很多——内部层面,非标资产仍令机构左右为难,产品类型单一化问题亟待破解;外部层面,公募基金来势汹汹,消除错配与防范风险必须兼顾。净值化转型怎样跑向下一程,成为冲刺期备受关注的话题。
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
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期。在资管新规与理财新规确定的监管格局下,银行理财积极调整发展理念与方向,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加速退场。《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较年初增加11.7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23.90个百分点。
净值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银行亦不承诺固定收益,投资者收益只与产品净值相关。拿上半年新发行产品来说,在325家银行和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的理财产品中,共有1173只产品曾发生过跌破初始净值现象,约占全部新发产品总数的4.59%。可以说,随着净值化时代的到来,产品净值波动逐渐成为常态,理财产品的“破净”已算不上是“新闻”。
除新发产品外,银行理财存续产品的整改效果也十分明显。早在2019年末,包括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长沙银行、青岛银行、贵阳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就已实现保本理财产品余额清零;2020年,兴业银行、杭州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等也将保本理财产品余额陆续清零。
在近期公布2021年中期业绩的A股上市银行中,南京银行、常熟银行等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占比亦已达到或接近100%。但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只剩最后半年的情况下,仍有银行的存量整改步伐有待加快。
这种进度分化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琢磨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姚杨分析,客观上,各银行原来所持有底层资产的持仓、久期等存在不同差异;主观上,各银行的相关管理者对于监管政策的确定性、灵活度、容忍度有不同的决策预期。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存量产品过往存在的期限错配风险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把产品收益做高,银行选择的投资标的久期往往较长,相比之下产品期限却短很多。尽管过渡期给予银行时间来解决这种期限错配问题,但受现实状况、整改能力等因素影响,不是所有银行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久期较长资产的退出工作。
这也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的主要原因。考虑到净值化转型的复杂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的影响,2020年7月底,经监管部门审慎研究决定,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与此同时还做出了“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即: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这种可能因为期限过长等特殊因素难以在过渡期内处置完毕的少数存量资产被纳入个案专项处置,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整改给市场带来的过大冲击。董希淼强调,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前明确的“个案处理”态度也与防范次生风险、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的政策方向一致。
啃下非标资产化解的“硬骨头”
针对净值化转型,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曾给出两点预测,一是上市银行基本可以按时完成整改任务,二是以非标资产为代表的部分老资产处置难度较大、进度偏慢。
通常来说,银行针对非标资产采取的策略是“回表一批,提前清收一批,处置一批,核销一批,剩下的自然到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标存量资产压降则面临不少实际困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列举指出:一来,因当前信贷政策、企业经营的变化,很多项目可能面临无法通过回表方式承接或不满足核销条件等情况;二来,受合规经营引导,银行要对部分正常业务提前清收,运营成本的增加可能导致银行动力不足;三来,一些资产处置核销较为复杂,表内外业务衔接可能不够顺畅。
对于以非标资产为主的存量产品化解问题,不同银行也给出了不同的攻坚方案。例如,招商银行方面回复《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时表示,在净值化产品转型中,招银理财积极布局并创设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投资理念、以标准化资产为主要投资标的的产品系列,逐步弱化银行理财产品对非标资产的依赖度,建立多元化、多策略的理财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长期稳健收益。平安理财则于去年提前完成非标理财的全额回表、实现足额拨备、基本核销,希望为理财业务的轻装上阵奠定基础。
事实上,考虑到非标业务对理财组合的独特作用,未来非标业务可以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向更广义的另类投资转型,例如:可逐步拓展至非标债权、实物类资产、非标准化股权(未上市公司股权)等,持续为理财组合提供高收益、估值稳定、波动性小的资产,从“大而全”向“小而精”转变。
银行理财需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值得一提的是,公募基金的赶超之势也要求银行理财丰富产品货架。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同比增速均超过10%,特别是在去年A股牛市背景下,公募基金规模达到19.9万亿元,同比增长34.7%;而同期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均不到10%。
邮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刘丽娜指出,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在产品形态、投资资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从产品募集能力来看,2020年,公募基金全年新设基金1431只,新发规模3.2万亿份,单只产品募集规模约22亿元;银行理财新发规模124.6万亿元,单只产品平均规模约为9.8亿元,如排除现金类产品则单只规模会更低。单只产品募集规模的差距,一是表明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投资者的接受程度不及预期,发行爆款产品的难度较大;二是由于单只产品规模小导致产品只数上升,对于银行及理财公司的投资、运营、风控各个环节的压力都比较大,长此以往恐难以维持。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权益投资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而银行理财的优势在固收类资产,向权益市场拓展的空间很大。
公募基金的快速增长给银行理财带来了较大压力,客观上要求银行理财进一步丰富产品线,除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外,渐进式开展权益等资产配置,满足投资者个性化和多元化配置需求。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2.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31%,同比增长15.04%,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88.18%;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96万亿元,较年初下降25.44%,同比下降35.89%,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11.49%;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843亿元,较年初增长10.15%,同比增长1.54%,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0.33%;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规模较小,为11亿元。
据光大证券研报统计,截至今年8月8日,理财子公司存续公募净值型权益类产品共计12款,仅有6家理财子公司布局公募权益类产品;存续私募净值型权益类产品共计120款,仅有10家理财子公司布局该类产品。
王一峰认为,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单纯依靠固收类投资无法获得持续且有竞争力的收益,也难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群的需求,做好信用下沉、丰富产品体系成为打造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抓手,逐步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