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聚焦北交所专题】银行吹响服务“专精特新”号角

发布时间:2021-10-21 09:48:2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北交所的设立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实现扩容,不少行业都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一方面,新三板精选层中有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将整体平移至北交所,直接融资渠道拓宽后,这些企业有望呈现更积极的发展势头,商业银行应挖掘自身潜力,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北交所的正式落地将为银行理财权益类投资带来更丰富的可能性,应运而生的投资新机会也要求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本期专题将就北交所设立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深入探讨。

□记者 胡杨

北交所的设立再度让“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将时钟拨回到十年前,早在《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扶持发展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的表述就已经出现。

所谓“专精特新”企业,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往简单粗暴的要素投入型生产企业已经失去竞争力,要想持续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专精特新”企业的助力。

随着北交所的设立,“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资本市场认可度都有望得到显著改善。作为“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链条上的重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同时面临着业务机遇与竞争挑战。

化解“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痛点

2011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先后出台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扶持政策,2018年,国家首次提出要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2019年至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公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共计包含4762家企业。根据智慧芽发布的《202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利能力和科创能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企业11万多家。

《报告》显示,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324家在A股上市,4家在港股/美股上市,372家在新三板挂牌,可见新三板精选层是“专精特新”企业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梳理发现,过去一段时间里,商业银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也基于新三板展开。早在新三板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新三板投融通”建设之初,就有多家银行参与其中,重点落实银企对接相关业务。当时,银行服务新三板挂牌企业主要面临两大痛点:一是新三板挂牌公司间接融资需求主要在500万元至2000万元,由于信贷规模较小、抵押担保要求难满足等原因,其在获取银行贷款上面临诸多障碍;二是尽管银行普遍具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及相关项目,但筛选申贷主体时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同时银企对接时缺少覆盖面广的权威平台。

“跨界”成为服务北交所关键词

北交所的设立释放出我国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积极信号。按照规划,新三板精选层挂牌公司将成为北交所第一批上市公司,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脱媒”,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这就倒逼商业银行丰富对“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的内涵。

德勤中国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郭新华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链条其实是很长的,不单单只有信贷融资,银行可以探索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交易银行、私人银行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过往,银行普遍比较注重‘专精特新’企业客户融资总量这一指标,但实际上,除了传统信贷之外,股权投资、自营投资、撮合交易等非传统融资业务也是‘专精特新’企业十分需要的。”因此,他建议银行在信贷业务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对“专精特新”企业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债券融资,甚至针对高管和员工定制化财富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浦发银行此前就面向新三板企业推出了从信贷到投行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全方位满足企业成长全程金融服务需求。其中,信贷服务板块为挂牌企业办理各项传统融资业务和创新性融资业务;投行服务板块则为企业提供以财务顾问为核心,以多种银行产品为重点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包括项目对接、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和并购交易等重点服务。

事实上,无论是信贷业务还是投行业务,都体现了银行应跨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理念。正如浦发银行所规划的——投贷联动、股权质押贷款是业态跨界,为新三板企业提供“股、债、贷”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项目对接、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和并购交易服务是市场跨界,为新三板企业提供跨越货币、债券、股权、期货、外汇、商品多个市场的产品与服务组合。

要发掘企业更要留住企业

除浦发银行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四川天府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全类型银行业机构也面向“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过定制化金融服务或发布过“专精特新”专项金融服务方案。

其中,兴业银行的服务路径是“根据企业在初创、成长、拟上市三个阶段的不同需求,综合应用商行和投行两大门类金融工具,为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成长、上市提供一揽子专业化金融服务”。具体来说,针对成长早期企业,其采取多方风险分担合作模式,并结合借款企业纳税申报数据以及相关评价成果,建立科技型企业差异化线上审批模型;针对成长中期企业,其聚焦企业购置或自建工业厂房需求,提供“工业厂房贷款”,贷款期限可达10年,抵押成数最高八成,适用科研用地、仓储用地,同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让“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针对拟登陆新三板的企业,持续完善股债联动、投融结合的产品,通过“贷款+入股选择权”“贷款+直投”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

这种做好客户分层、提供差异化产品的策略也是银行把握北交所设立新机遇的一项重要内容。郭新华提示,相较于传统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含量更高,具备轻资产属性,如果从传统角度来衡量,它们肯定存在比较明显的融资短板。因此,银行需要基于这一特点,进一步健全专门服务于“专精特新”企业的专业队伍和专营机构,完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做好配套制度的搭建,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专精特新”市场。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李庚南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要以敏锐的眼光发掘潜在的“专精特新”企业,以更专业、更精细化的服务留住客户。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创新服务理念、机制、模式和产品,以“专精特新”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此外,他建议,商业银行目光应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不要只将目光紧盯在北交所的精选层客户或已纳入“专精特新”名单的企业。

《报告》显示,现阶段,“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挂牌占比尚不到总数的15%。换句话说,超过85%的企业都有希望成为我国二级市场的潜在企业,商业银行应修炼好“内功”,以更好地开发和服务这部分市场。

 

相关链接:

银行理财权益投资迎来“又一春” 

记者观察:架起中小微企业通往资本市场之桥  

 


【聚焦北交所专题】银行吹响服务“专精特新”号角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0-21

编者按:

北交所的设立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实现扩容,不少行业都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一方面,新三板精选层中有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将整体平移至北交所,直接融资渠道拓宽后,这些企业有望呈现更积极的发展势头,商业银行应挖掘自身潜力,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北交所的正式落地将为银行理财权益类投资带来更丰富的可能性,应运而生的投资新机会也要求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本期专题将就北交所设立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深入探讨。

□记者 胡杨

北交所的设立再度让“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将时钟拨回到十年前,早在《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扶持发展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的表述就已经出现。

所谓“专精特新”企业,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往简单粗暴的要素投入型生产企业已经失去竞争力,要想持续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专精特新”企业的助力。

随着北交所的设立,“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资本市场认可度都有望得到显著改善。作为“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链条上的重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同时面临着业务机遇与竞争挑战。

化解“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痛点

2011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先后出台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扶持政策,2018年,国家首次提出要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2019年至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公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共计包含4762家企业。根据智慧芽发布的《202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利能力和科创能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企业11万多家。

《报告》显示,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324家在A股上市,4家在港股/美股上市,372家在新三板挂牌,可见新三板精选层是“专精特新”企业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梳理发现,过去一段时间里,商业银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也基于新三板展开。早在新三板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新三板投融通”建设之初,就有多家银行参与其中,重点落实银企对接相关业务。当时,银行服务新三板挂牌企业主要面临两大痛点:一是新三板挂牌公司间接融资需求主要在500万元至2000万元,由于信贷规模较小、抵押担保要求难满足等原因,其在获取银行贷款上面临诸多障碍;二是尽管银行普遍具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及相关项目,但筛选申贷主体时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同时银企对接时缺少覆盖面广的权威平台。

“跨界”成为服务北交所关键词

北交所的设立释放出我国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积极信号。按照规划,新三板精选层挂牌公司将成为北交所第一批上市公司,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脱媒”,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这就倒逼商业银行丰富对“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的内涵。

德勤中国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郭新华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链条其实是很长的,不单单只有信贷融资,银行可以探索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交易银行、私人银行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过往,银行普遍比较注重‘专精特新’企业客户融资总量这一指标,但实际上,除了传统信贷之外,股权投资、自营投资、撮合交易等非传统融资业务也是‘专精特新’企业十分需要的。”因此,他建议银行在信贷业务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对“专精特新”企业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债券融资,甚至针对高管和员工定制化财富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浦发银行此前就面向新三板企业推出了从信贷到投行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全方位满足企业成长全程金融服务需求。其中,信贷服务板块为挂牌企业办理各项传统融资业务和创新性融资业务;投行服务板块则为企业提供以财务顾问为核心,以多种银行产品为重点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包括项目对接、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和并购交易等重点服务。

事实上,无论是信贷业务还是投行业务,都体现了银行应跨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理念。正如浦发银行所规划的——投贷联动、股权质押贷款是业态跨界,为新三板企业提供“股、债、贷”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项目对接、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和并购交易服务是市场跨界,为新三板企业提供跨越货币、债券、股权、期货、外汇、商品多个市场的产品与服务组合。

要发掘企业更要留住企业

除浦发银行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四川天府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全类型银行业机构也面向“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过定制化金融服务或发布过“专精特新”专项金融服务方案。

其中,兴业银行的服务路径是“根据企业在初创、成长、拟上市三个阶段的不同需求,综合应用商行和投行两大门类金融工具,为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成长、上市提供一揽子专业化金融服务”。具体来说,针对成长早期企业,其采取多方风险分担合作模式,并结合借款企业纳税申报数据以及相关评价成果,建立科技型企业差异化线上审批模型;针对成长中期企业,其聚焦企业购置或自建工业厂房需求,提供“工业厂房贷款”,贷款期限可达10年,抵押成数最高八成,适用科研用地、仓储用地,同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让“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针对拟登陆新三板的企业,持续完善股债联动、投融结合的产品,通过“贷款+入股选择权”“贷款+直投”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

这种做好客户分层、提供差异化产品的策略也是银行把握北交所设立新机遇的一项重要内容。郭新华提示,相较于传统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含量更高,具备轻资产属性,如果从传统角度来衡量,它们肯定存在比较明显的融资短板。因此,银行需要基于这一特点,进一步健全专门服务于“专精特新”企业的专业队伍和专营机构,完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做好配套制度的搭建,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专精特新”市场。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李庚南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要以敏锐的眼光发掘潜在的“专精特新”企业,以更专业、更精细化的服务留住客户。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创新服务理念、机制、模式和产品,以“专精特新”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此外,他建议,商业银行目光应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不要只将目光紧盯在北交所的精选层客户或已纳入“专精特新”名单的企业。

《报告》显示,现阶段,“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挂牌占比尚不到总数的15%。换句话说,超过85%的企业都有希望成为我国二级市场的潜在企业,商业银行应修炼好“内功”,以更好地开发和服务这部分市场。

 

相关链接:

银行理财权益投资迎来“又一春” 

记者观察:架起中小微企业通往资本市场之桥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